有的宝宝无论做什么都是一拖再拖,早上起床穿衣服开始一直到晚上睡觉。家长怎么说,怎么教都没用,让家长很生气又无奈。那么,该用什么方法让孩子改掉这个坏毛病呢?
豆豆妈:
宝宝1岁半,我对她说:“9点钟,咱们就可以到花园荡秋千哦。“小丫头坚持说:“现在就去!”“好啦,过十分钟就去。”“现在就去!”怎么讲都讲不通,真头疼。
浩浩妈:
宝宝今年上幼儿园了,每天早上送他去上学,他都在那里磨磨蹭蹭的,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结果经常迟到。
宝宝做事磨蹭,不珍惜时间,跟他讲半天计划他也听不懂。那么,小宝宝对“时间”是怎么理解的?如何从小培养宝宝的时间观念,帮他们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呢?让我们解开宝宝时钟里的小秘密。
0-1岁:建立有序的生活规律
所谓时间观念,大体来讲是指一个人对应该做的事情有一定的时间限定或时间安排,并且随之去实践。
很多妈妈是在宝宝上了幼儿园之后,才意识到时间观念对于宝宝的重要性。比如,宝宝磨磨蹭蹭,着急上班的妈妈被搞得手忙脚乱,这个时候,妈妈第一次为宝宝没有时间观念而感到烦恼。殊不知,宝宝的时间观念,并非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妈妈养育宝宝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建立的。
对于0-1岁的宝宝,主要是依靠生理上的变化来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比如说,宝宝饿了,便知道吃饭的时间到了;吃饱了过一会儿会撒尿,不舒服了便会哭,这个时候就是需要妈妈换尿布了;然后舒服了,睡着了,醒来后,又哭了,需要妈妈抱……如果新妈妈能认识到宝宝的这些规律,并有意识地将这些规律尽可能地调整到固定的时间去完成,有利于宝宝依靠自身的生物钟来感受到时间。
但是,由于宝宝的到来,也打乱了新妈妈的生活规律,同时,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新妈妈适应,因此,做到顺应宝宝的生物钟并利用宝宝的生物钟来培养宝宝的时间观念,并非易事。对新妈妈来讲,不妨先拿出几个时间段来观察宝宝的生物钟。比如几点醒来,几点吃奶,几点撒尿……将这些记录下来。然后,再根据几天的观察,来制定一个较为统一的时间表,从妈妈可以控制的时间段来入手调整。比如说,相对于宝宝的便溺,妈妈更能控制宝宝的吃奶时间,那么就可以从喂奶时间进行微调,如此一来,渐渐地宝宝的便溺时间,也会随之有所改变。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个阶段的宝宝,妈妈对时间的调整,要掌握“微调”的原则。比如说,宝宝10:20开始哭闹要吃奶,妈妈可以将宝宝的吃奶时间调整到10:25,这要比推迟到11:00合适得多。同时,在这5分钟的间隙里,妈妈需要爱抚哭闹的宝宝。因为,这个阶段的宝宝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需求的满足可以帮助宝宝建立起安全感,否则,会破坏宝宝的安全感。因此,妈妈的行为切忌“生硬”。
而规律一旦建立,就不要太轻易改变。相对的固定,可以强化宝宝对时间的感知。
另外,妈妈能将所做的事情讲给宝宝,也是强化宝宝时间观念的一个好方法。比如边给宝宝洗脸,边对宝宝说:“我们现在把脸洗干净,一会儿就该吃早饭了。”“我们穿上鞋,马上就要下楼玩了!” 虽然0-1岁的宝宝,对于一会儿、将来还都没有概念,但是妈妈有意识地强化,可以帮助宝宝从秩序中逐渐形成时间概念。
1-2岁:会呼吸的生活——培养生活好习惯
跟1-2岁的宝宝说时间是特别令人头痛的事情,他们只知道现在,不知道什么几点钟也不知道分钟和小时,更不懂那个长短针跑来跑去是干什么用的,妈妈口中“一小会儿”最好就是现在,宝宝口中的“一小会儿”当然最好是他认为够的时候,也许一小时也许两小时,天晓得呢!
成人的生活节律都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因此,帮助宝宝建立一个有节律会呼吸的生活习惯非常重要。小宝宝并不认识时间,所以我们要帮助宝宝建立一套完整的生活秩序,让宝宝逐渐掌握做完一件事应该接着做些什么,每个节点可以用特殊的方式进行提醒和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