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一天天的成长,突然变得爱抓人、咬人了,特别是他们生气的时候。让家长都不怎么敢教育宝宝了,这该如何是好呢?
宝宝:“抓”、“咬”有理!
婴儿一出生最先动用的感官就是嘴巴。眼睛闭着,但嘴巴不能闲着,要哭,要吮吸,这是宝宝天生的本能和需求。这时的宝宝基本上是处于等待满足的状态中——饿了就要有奶吃;如果满足不及时,那就发信号——哇哇哭闹,直到妈妈喂他吃饱,小家伙才会心情相当不错地甜甜入睡。
咬人或者咬东西和吃奶吮吸一样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这种本能深深地隐藏在潜意识中,即使成人在激动的时候,也会出现咬嘴唇、咬指甲等情况,其实这些都是咬人反射的表现。同样,由吮吸带来的满足感和良好的情绪等,也会被深刻地记忆在下意识里。于是,一旦想拥有这种好的感受和情绪时,便会本能地采取最原始的方式——咬。
从咬玩具到咬被单、手指头,只要能咬得到就咬;要是长牙了,宝宝牙龈又痒又胀,便咬得更凶。抓人也是如此,从躺着到坐着,到能站能走,能抓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口与手配合得越来越好,抓咬的功夫更是突飞猛进。抓咬的原因也是多样化的,比如好奇心下的认知、探索,生理、情感的需求,各种情绪的表达等等,反正宝宝抓咬起来是理直气壮。
妈妈:让“抓咬”成为宝宝成长的机会
1:当咬则咬
在正常情况下,应该让宝宝尽情地咬。1岁以前的宝宝都喜欢把能够抓到的东西放到嘴里“品尝品尝”,很多大人都会觉得很不卫生,通常都要把东西从宝宝嘴边打掉,甚至还会呵斥:“不许吃!脏!吐掉!”其实往往错的是大人,而不是宝宝。
这个时期的宝宝,手的触觉不灵敏,但舌头却很敏感,他们感知世界的开始就是通过他们的小嘴。因此,他们喜欢把能够抓到的一切东西放到嘴巴里,用舌头去感知和探索这些东西。爸妈如果强行阻止宝宝的这些行为,就有可能会打击宝宝认识世界的积极性,甚至影响他日后的学习能力。正确的做法是找一些干净、柔软、安全的东西让宝宝尽情地咬,适当给他点儿磨牙棒(饼)等,宝宝也会很开心。
2:牙齿的号召
宝宝爱咬东西,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宝宝长牙引起的。此时宝宝会觉得牙龈胀痒,恨不能抓到什么都要放到嘴里咬。爸妈要注意别给宝宝咬太硬的东西,以免以后影响牙齿的外观和功能;可以给宝宝买些磨牙棒(饼)、固齿器、牙胶之类的产品,既可帮助减轻牙床的不适,又能锻炼其咀嚼能力,一举两得。
3:我的手指我做主
其实宝宝咬自己的手指是很正常的事,这是宝宝在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自我认知呢!但如果宝宝三四岁了还经常咬自己的手指,那就要考虑可能存在的其他原因了。可能是因为焦虑而咬手指或指甲,爸妈最好能找到他焦虑的根源并帮助他缓解焦虑的感觉。此外,当宝宝有其他生理上的不舒服时,也有可能会咬自己的手指或脚趾,这时爸妈就要注意检查一下宝宝是否身体不适。
4:抓咬是各种情感需求的表达
有时候宝宝在吃奶完毕时会用力咬上妈妈一口,其实这是他表达感激的方式,因为宝宝愉快的满足感往往是发生在哺乳时。妈妈在让宝宝松口后,不要马上把他放回床上,因为宝宝一般不喜欢这么快和妈妈分开。妈妈耐心地和宝宝玩上一会儿,会使宝宝感觉到并不是一松口妈妈就会离开。
有时候宝宝会抓住人不放,或者会使劲咬某人尤其是爸爸,这时宝宝想表达的意思是“你关注我太少啦,需要多和我在一起”。这时爸妈应该考虑多花一些时间和宝宝在一起,同时提高与宝宝一起相处、嬉戏和交流的质量。有时候,宝宝也会咬妈妈的手指,这时可以让宝宝尝试咬自己的手指,让其体验一下痛感,同时引导宝宝用语言、手势、拥抱、亲亲来表达情感。
抓咬有时还有可能是宝宝害怕的表现,当宝宝感到恐惧不安时,咬人、抓人是最直接最本能的自我保护方式了。这时爸妈要安抚宝宝,告诉他你会保护他,他不会受伤害的,以此帮助他恢复安全感。
当宝宝愤怒的时候也会抓咬人,爸妈首先要考虑是什么让宝宝产生如此的负面情绪,家人对宝宝的态度是否存在不一致或双重标准?同时可以试着让宝宝通过拍枕头、语言表达、哭喊等方式宣泄情绪,并告诉他不要通过攻击他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5:“抓”出成长的机会
宝宝抓人是普遍现象,与大孩子的攻击行为并不相干,与暴力更不相干。宝宝抓人除了是表达不满的情绪,更多的是一种探索行为。虽然宝宝抓人会导致妈妈或他人的疼痛,但大人切忌粗暴责备和简单说教,而是要帮助宝宝从懵懂无知中逐渐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让他走出“自我中心”的状态,慢慢开始换位思考,知道自己的行为会使他人感到疼痛。
比如,妈妈的胳膊被宝宝抓伤了,妈妈可以夸张地抚摸被抓的地方,表达自己疼痛的感受,让宝宝受到感染。同时,妈妈可让宝宝也来抚摸一下被抓的地方,用小嘴吹一下气,表达一下对妈妈的安慰。此外,妈妈还要告诉宝宝:“不要这样抓妈妈了,妈妈很疼。妈妈不喜欢宝贝抓人。”如果效果不好,就要结合一定的惩罚,让宝宝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采取“延迟满足”的方法,不让宝宝马上得到他喜欢的东西,同时给予宝宝不好的情绪和话语反馈,这样就会让宝宝对此事留有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