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穿件衣服今天冷、放学早点回家外面危险”这些词语相信你不会陌生吧。父母唠叨虽然都是为了孩子好,因为爱他才会唠叨。可是这样的爱,在孩子看来只会让他觉得你啰嗦,甚至厌烦到想离你远远的。
现象:九成孩子认为妈妈太唠叨
近日一份针对儿童进行的心理问卷分析显示:九成以上的孩子认为母亲太唠叨。唠叨好像成了全世界妈妈的代名词。这恐怕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弱点,也惹来不少孩子的厌烦。
已经大学毕业的小雪说:“我就是被妈妈唠叨大的,有时候觉得真的好烦!大到恋爱标准、人生态度,小至饭前没有洗手、脸上没有抹油,妈妈都唠叨个没完。我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赶快嫁掉,远离妈妈的唠叨。”
对于母亲的唠叨,有的孩子显得很无奈;有的进行反抗,不再尊重父母。也有的学会了阳奉阴违: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根本不当一回事。
家长:想不唠叨不容易
唠叨有时不由自主。“唠叨的确招人烦,我自己也知道。”网友Vila说,“我都曾经嫌过父母太唠叨,可是轮到自己做妈妈,才发现想不唠叨孩子真是太难了。当孩子调皮捣蛋不听话的时候,除了苦口婆心地唠叨他,还有别的办法吗?如果有的话,真希望专家能教一教。”
唠叨里面藏着爱。“唠叨是为了孩子好。”做财务工作的梁小姐这样看待唠叨:“我们小时候也会嫌家长唠叨,但自己做了父母之后才发现,原来唠叨是出于家长对孩子的爱。小孩子都是懒惰的,如果你不唠叨他,很多事情他都不愿意正确地去做。”
专家:哪种唠叨效果都不好
教育心理专家表示,事实上家长的唠叨本质并不相同,但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唠叨都最好少用为妙。亲子专家将唠叨概括为四种情况:
关心式
家长唠叨的本意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比如“不要边看电视边吃”,“放学了不要在外逗留”。这类家长事实上把孩子当成了永远长不大的小不点,不敢放手让他独立做事。
唠叨的结果: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 反正有人提醒我。因而可能变得懒惰、散漫,没有责任感。一旦不在父母身边,孩子很难独立料理自己的生活。
命令式
有的孩子顽皮贪玩,父母认为这样的孩子需要人催促,比如“该做作业啦!”“该上床啦!”等等。然而这类家长的管教方式太过简单粗暴,难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反感。
唠叨的结果:催促过多过量,孩子会在内心对家长产生抵触或怨恨情绪,疏远了亲子关系。孩子长期带着这种负面情绪不容易养成开朗的性格、宽阔的胸怀和积极的处世态度。
习惯式
有些家长对于批评自己孩子的词简直是“张口即来”、“花样百出”。比如“你天天赖床,以后能有什么出息!”“就你这样爱看电视,以后就只能当‘坐家’。”等等。一般来说,这类唠叨和个人的性格有关,批评自己的孩子其实更多是一种自言自语。
唠叨的结果:在孩子还小,不懂事的时候,长期被家长批评容易使其产生不自信、自尊感差等心理问题。在孩子成熟后有自己的判断力之后,会对于这样的家长产生怨恨情绪,从而疏远了亲子距离。
发泄式
有些家长当遇到工作上的压力或生活中的不愉快时,就很容易唠叨。其实这是不良情绪的一种无意识的转移。比如,“你怎么还出去玩?快去写作业!”等等,平时本来允许孩子做的事情,突然就变成孩子的不对了。这会让孩子不知所措。
唠叨的结果:孩子成了家长的出气筒,当家长存在这样的情绪状态时,孩子也可能被“传染”,养成反复无常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