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社论:披“洋皮”的奶粉为何有市场

2014-05-29来源 : 互联网

社论

只有从行业整体上**公众对国产奶粉品牌、对中国奶粉质量监管体系的信心,“贴牌奶粉”才会真正失去市场。

据《新京报》报道,新西兰“纽瑞兹”等几个“洋品牌”奶粉名为“洋货”,其实不过是中国人在当地注册、“中国**”的“贴牌产品”。

其实“纽瑞兹”这套“贴牌”魔术并不新鲜,早一两年就有了,什么“新西兰康宝瑞”、“法国合生元”、“美国施恩”……五花八门的“贴牌”、“出口转内销”不一而足,曝光、打假、处罚……官方的非官方的各类应对之策,该做的也都做过,中国消费者既不笨也不傻,何以直到今日还有许多人上当?

一方面,这些“贴牌”大多通过网购、邮购或母婴连锁店体系进行销售,而较少通过大型超市、商场等渠道铺货,表明“贴牌”的经营者的确是“有心人”,他们所针对的,是那些渴望购买“洋奶粉”,在当地又购买不便或不畅的中小城市、内地城市的中高收入群体。

另一方面,还是因为国产品牌奶粉实在“不争气”。俗话说得好,“两害相权取其轻”,经过“三聚氰胺”、“黄曲霉毒素”等一系列让人心惊肉跳、防不胜防的危机,国产品牌奶粉在公众心目中的口碑已降至低点,成为“高危区域”的代名词。只要财力勉强允许,许多家长宁可多花*,也要回避国产奶粉品牌,而去选择虽然贵一些,但在其看来要安全得多的洋品牌。

对于一些内地城市或中小城市的消费者来说,直接购买国外**奶粉渠道少,数量也难**,邮购、网购那些不甚知名的“洋品牌”,固然要冒买到“贴牌”的风险,但毕竟买到真“洋货”的概率总还有一些,哪怕50%的“中奖”几率,也比购买国产品牌“100%冒险”要好得多。

说到底,正因为国人对国产奶粉品牌的信心已低到不能再低的水平,他们才宁可冒买到“贴牌”的风险,去选购不那么靠谱的“洋品牌”,以避开在他们看来更不靠谱的国产品牌。如今奶粉的主要消费者是婴幼儿,中国仍普遍实行*生子女政策,加上双职工家庭居多,奶粉是既少不了又出不得问题的必需品,老谋深算的“贴牌”、“出口转内销”的奶粉经销者,正是抓住了消费者的这一心理命门,让他们对“疑似贴牌”愿打愿挨。

加强市场销售渠道整顿,清理奶粉中的“假洋鬼子”固然重要,但倘不能从行业整体上**公众对国产奶粉品牌、对中国奶粉质量监管体系的信心,这类“贴牌”、“出口转内销”的水货洋品牌,就注定会“野*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免责声明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保证所有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对情况属实,对该内容进行下架删除。[删除申请]

咨询项目,请扫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
在线咨询
领取资料
微信扫一扫、长按二维码、点击“在线咨询”,发送项目名或品牌名,立即咨询加盟项目。

温馨提醒创业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为规避加盟投资风险,3158招商加盟网建议您在投资前务必多考察、多了解,降低创业风险。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