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的孩子在遇到不满的事情后,通常就会大哭大闹的坚持自己的要求,可是有点家长把孩子的这种“强硬”行为,当做了个性,认为这是孩子有主见的表现而放纵。其实,这种行为和有主见、有个性是有本质的区别的,父母应该要把握二者的区分度,如果让孩子成为一个任性十足的人,教育起来就麻烦了。
别把任性当个性
孩子所谓“有个性”,一般是指有自己的主见,在碰到问题时,能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与合理行为,不违心屈从,不随风摇摆。个性表现的方面很多:有善良、勇敢、诚实、守信等。任性虽然也表现为坚持自己的想法与行为,却是无理取闹,所坚持的不是合理的观点和行为。
任性形成,后天养成占主导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有的孩子天生气质就属于较兴奋的类型,情绪表现较强烈,属于那种所谓“有个性”的,如果后天再不注意改良,很容易出现任性的行为。
正常情况下,孩子从两三岁开始就会出现心理反抗现象,表现出强烈的独立需求意识,处处以自我为核心,遇到不满意不顺心的事情就大哭大闹,劝阻和强制都不起作用,直至他人妥协,自己满意为止。
当然,更多情况下,孩子的任性是由于后天养成的。这主要源于父母对孩子溺爱、娇惯、放任、迁就。比如,父母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不管你说的对不对,他都不愿接受,从而埋下了任性的种子。再比如,父母蔑视孩子的人格,总爱讽刺、挖苦、责骂他,或者当着众人的面数落他。你的话虽然是对的,但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孩子虽然心里明白错了,可为了保全面子也不能接受批评,于是就“拧”着来对抗。
另外,父母平时一意孤行,不听劝告,把孩子的缺点看成优点,孩子越是强硬,越感到他有“ 个性”,这些错误的教育方法也会助长孩子慢慢形成任性的性格。
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
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不管他提的要求合不合理,有没有实现的可能,都予以否认,这样孩子的要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不满心理,产生对抗情绪,容易形成不服管教的性格,或是不敢提出正当的要求,一味地顺从大人,行为畏缩,胆小怕事,从而失去个性。
如果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得到满足,父母无原则地迁就他,渐渐地孩子必然为所欲为,自私自利,不讲道理,任性蛮横。因此,只有孩子得到尊重的同时你又不迁就他,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发展,才能使孩子既有鲜明的个性又不至于任意妄为。
让孩子明白,满足是有条件的
如果觉得孩子的要求合理,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满足是有条件的,不能随心所欲。父母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如吃什么菜、穿什么衣服、玩什么玩具,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同时给孩子一些限制条件,例如,让他只能在几套方案中选择,超过了条件限制便不能满足要求。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明白,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必须放弃不合理的要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