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是婴幼儿天生的行为,在他没有能力独自生活的时候,会有一个依恋的对象,让自己保持安全感,使孩子能在没安全感的时候有一个情感依靠,帮孩子化解负面情绪。在这里就为您详细的说说这个依恋感。
1 依恋的概念
依恋是对特定的人持久的感情联系,从婴儿的角度看,与安全的需要有关。新生儿和婴幼儿早期处于一种无助状态,生存的本能让他们寻找保护者。依恋是他们天生的行为,为的是唤起注意,使一个依恋对象能留在身边,在危险和不安全情境下提供保护作用。
当 婴儿焦虑啼哭之时,母亲适切的响应,例如温柔的怀抱,或慈爱的笑容,能帮助他疏导冲动的情绪,减少痛苦不安的感受,让他感到被爱和安全。这种母婴之间 的 交流是母亲和孩子之间联系的情感纽带,它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关系。妈妈对孩子的爱抚、亲吻和晃动都是在履行一个母亲的职责——教会孩子去爱。
婴儿通过这个情感纽带感受和理解了母亲的爱,并得到他们成长与发展所需要的保护、支持和舒适,这样有助于婴儿建立对他人的信任和自我信任感,能在孩子心里形成安全感,婴儿和母亲之间也会形成亲密的情感联系。
婴儿依恋的主要对象是母亲,但也有可能是其他照顾者。近来的研究显示,父亲和其他固定的照顾者也可能成为婴儿依恋的对象。
2 依恋理论产生的背景
2.1罗猴实验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著名动物心理学家Harry F. Harlow从 1958 年到 1966 年做了一系列的罗猴实验,研究依恋关系会对婴儿产生什么影响。
在实验中他们发现,在没有母亲的情况下被养育,生后孤独长大的猴子,行为十分反常。它们不具备与其他罗猴进行很好相处的能力,缺乏性兴趣,如果当了妈妈也不知道护理、保护孩子,有的会虐待甚至丢弃自己的孩子。
如果用一个合适替代物来代替母亲时,小猴子会和这个替代物之间形成一种强烈的依恋关系,得到正常的发展。他们做了两个代理妈妈:一个是铁丝缠绕的“金属母 猴”,胸前安置了橡皮奶头,可以让幼猴吃到奶,另一个是柔软的、温暖的没有奶瓶的“绒布母猴”。实验结果发现幼猴大部分时间是依偎在温暖的“布母猴”身 旁,只有在饥饿时才跑到“金属母猴”那里去进食。
在另一个实验中,Harlow把一个木制的大蜘蛛放进笼子里,幼猴显得十分紧张,“布母猴”喂养的小猴会立刻跑到“母亲”身边,紧紧地抱住她,似乎找到一 个安全的依靠。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它会大着胆子去触碰这个蜘蛛。而由“金属母猴”喂养的幼猴的反应不是逃向它的“母亲”,而是猛力地挥手想把怪物推开,然 后躺在地板上或者紧靠着笼子去摩擦身子,显得十分不安。
2.2依恋理论的提出
依恋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
鲍尔比受到Harlow和他同事对于恒河猴研究结果的影响,确信在婴幼儿期的早年经历能够深深地影响到儿童今后的发展。他提出了依恋理论的关键概念: (1)依恋是一种生物性需要,是婴儿本能反应的结果,他们需要与照看者的亲密感。(2)当儿童依恋母亲或其他经常性照看者时,儿童能够以此人作为安全基 地,并从她出发进行对环境的探索。(3)每个人都会形成对早年依恋体验的心理表征,它的基本成分是母亲的关爱和认可。这是儿童信任和自信的基础。和母亲之 间的互动模式也形成了“依恋的内部模式”。这个心理模式也是我们未来建立、维持并信赖亲密关系的基础。
根据迤今为止的研究显示基本的内部工作模型在最初的十二个月里就基本定型,这确凿证实了对幼儿发展出一种影响其今后生活以及建构人际关系的适当依恋而言,生命初期的经历是多么的至关重要。